翻译是将一种语言转化为另外一种语言的过程,但它绝不是简单的语言层次的转换,更是两种文化之间的转换。美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尤金 · 奈达(Eugene A. Nida)曾说过:“翻译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
中英两种语言因其特有的历史文化孕育了其各具民族特色的习语。比如,在中国古代农业社会中,“狗” 被视为是一种卑微的动物,主要用来看家护院,并作为普通老百姓的肉食来源,即使在现代中国仍有一些地方有吃狗肉的习俗。因此与狗相关的一系列语言都包含贬低的意思,例如 “狼心狗肺”、“狗眼看人低”、“狐朋狗友” 等。而在欧洲古代文化中,人们以打猎、捕鱼、放牧为生,狗是他们重要的生产和劳动工具,如牧羊犬。随着欧洲文明的发展,狗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员,它们被视为忠诚、勇敢的象征,并经常被用来比喻人类,比如:“lucky dog”(幸运儿)、“a top dog” (优胜者,左右全局的人)、“as faithful as a dog”(像狗一样忠诚)、“every dog has his day”(人皆有得意日),而现在狗通常被看作 “man’s best friend” (人类最好的朋友)。因此,如果不了解两种文化中习俗的差异,而只是单纯的利用字面意思翻译,将导致翻译出的内容不切实际,甚至会传递错误的信息。
再比如,渔业在英伦三岛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英国人常用 “fish”(鱼)来表示各种各样的人,比如 “big fish”(大人物),“poor fish”(愚蠢又可怜的人),“strange fish”(怪人)。如果分别翻译成大鱼、穷鱼、怪鱼,会让人读不懂译文,甚至会闹出笑话。
众所周知,龙在中西方具有不同的文化意象,龙在中国代表着无上的权力和无可匹敌的能力,但是在西方,龙却是邪恶与贪婪的化身。因此,大家熟悉的 “亚洲四小龙”(“Asian Four Dragons”)被译为 “亚洲四虎”(“Asian Four Tigers”)。因为源语言和目的语言文化意象的差异,翻译时需要转换文化征象来传递同样的信息。
由于思维方式的差异,中国人表达事物时习惯由因到果,从大到小,先后有序来进行阐述,而英美人士的思维表达却和中国人相反: 由小到大,先结果后原因。例如,对于地址的书写,中文是从大到小 “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 1 号”,翻译成英语应该是 “No.1, East 3rd Ring Road, Chaoyang District, Beijing, China”。因此,只有了解了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别,才能准确地进行翻译。
当代英国翻译理论家巴斯奈特(S. Bassnett)说过:“如同在做心脏手术时,人们不能忽略心脏以外的身体其他部分一样,我们在翻译时也不能冒险将翻译的语言内容和文化分开来处理。” 由于语言与文化之间不可分割的特性,在翻译之前先了解相关国家的社会文化背景将会帮助翻译者轻松跨越语言之间的障碍,从而翻译出更贴切的思想内涵。
[dqr_code size="120" bgcolor="#ff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