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复仇者联盟 2》在各大影院和线上网站不断热播,影片剧情和制作可圈可点,而令广大爱好者至今啼笑皆非的莫过于那句经典的 “ 神翻译” 台词——“ 你个老伙计! ”
这句经典的神翻译台词据说出自某位国际教育专家、英语测试海归专家之手。影片自上映至今,很多细心的观众就发现多处翻译内容存在纰漏,并诞生了 “ 你个老伙计” 的梗。台词原文 You son of a bitch 乃人尽皆知的粗口,尽管不适合在大荧幕上爆粗般地直译,但 “ 你个老伙计” 这句颇为硬气的脏话却成为了公然 “麦麸”(Bromance 即 Brother+Romance)。
其实,类似这样的乌龙翻译在电子游戏中也频频出现,下面我们举几个有代表性的例子一探究竟。
魂斗罗
《魂斗罗》(Contra)是日本 Konami 公司于 1987 年推出的一款几乎无人不知的系列卷轴射击游戏。游戏的人物原型为著名影星施瓦辛格和史泰龙两位铁血硬汉。魂斗罗的游戏影响了整整一代人,也几乎成为红极一时电子游戏的代名词。因此,但凡类似的射击类游戏,总想要牵强附会地强行安到魂斗罗的头上。这种命名艺术就和港版游戏惯用的《空中魂斗罗》、《水上魂斗罗》的手法差不多。如果不是这种命名艺术,相信《最终任务》和《赤影战士》的玩家数量就会大大减少。
魔兽世界
魔兽世界(World of Warcraft)是由著名游戏公司暴雪娱乐制作的第一款网络游戏。在英语中,本来是没有 Warcraft 这个词的,或许暴雪公司潜心学习了武则天自己创造词汇的本领,生硬地创出了这个词。单从字面分析,war 是战争,carft 是工艺。加在一起应该是战争艺术的意思,如果直译应该叫做战争世界或者战争艺术。
这个单机版和网络版的游戏命名为何都不约而同地取自某个种族的名称?为什么他们选择 “兽族” 这个名称,而不叫精灵争霸或者牛人世界、盗贼世界呢?这个问题已然无从考证,或许译者当时自己玩的就是兽族吧!
吃豆人
吃豆人(英文为 Pac-Man)是 80 年代家喻户晓的街机游戏,其生父 Namco 公司的岩谷彻先生最初为这个游戏取名为 “Puck Man”。因为 “Paku-Paku” 是游戏中吃豆子的声音,于是就以罗马字母起名 “Puck Man”。
但是,在 1980 年《Puck Man》第一批街机到达太平洋彼岸的时候,美国人认为,”Puck” 这个在日语中形容进食的拟声词让人联想到了 “Fuck” 这种比较三俗流氓词汇,而且印在街机上的 “Puck Man” 确实很简单就会被涂改成 “Fuck Man”。基于以上这些可笑但不难想象的危机,NAMCO 公司最终不得不将吃豆人改名为 “Pac-Man”。
三国
日本卡普空株式会社出过两部红遍大江南北、以《三国演义》为题材的过关游戏《吞食天地》。 它的美版一代翻译成《天朝战争 (Dynasty Wars)》,二代叫做《天命勇士 (Warriorsof Fate)》,总之都和 “三国” 没一点关系。但是相比起游戏内容的瞎翻,你就会认为这标题取得相当厚道了。因为我们引以为傲的三国名将在该版本里全部变成了让欧洲人闻风丧胆的蒙古人。
事实上,《三国演义》在东方历史文化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西方人似乎对此毫无兴趣。他们无法真正理解曹操、刘备以及汉族的文明,反倒是元朝时期蹂躏了大半个欧洲的蒙古铁骑令欧美人民更加难以忘怀。
生化危机
《生化危机》在日本和欧美的英文名也不相同:日版是《Biohazard》,美版则是《Resident Evil》(直译为 “邪恶的居住者”,和港版译名《恶灵古堡》倒是意义相近)。
Biohazard 这个名字本来没什么大问题,但是这个名字被美国一个叫 Bio hazard 的二流乐队抢注了,而且该乐队不接受协商,所以就没办法再用这个名字。由于《Resident Evil》在欧美大热,而且后来还连拍了五部电影,因此反而比日版的原名更为知名。
太空战士
日本 Square Enix 公司制作发行的角色扮演类游戏《最终幻想》是史上最畅销的系列电子游戏之一。它被译为《太空战士》是台湾电玩杂志社闹出来的乌龙。因为游戏在试玩过程中,出现过一个重要的 NPC(非玩家控制角色),而且是外星人遗留下来的机械人,所以就翻成了《太空战士》。但一代代的作品,无论剧本还是艺术风格都与这个充满肌肉欧美风的作品相去甚远,直到最终幻想 10 的问世,这个滑稽的官方命名方式才宣告结束。
一般说来,大陆倾向于直译,台湾倾向于意译。但不乏像游戏《Hercules》这样的例外。在台湾,游戏的名称被老老实实地翻译为 “海克力士”,而似乎是担心大陆玩家对这位解决了普罗米修斯的希腊英雄不够熟悉,该游戏在大陆的译名 “赫拉克勒斯” 前又被译者加上了 “宙斯之子”,甚在 App Store 的首页推荐中只写为 “宙斯之子” 。
在讨论层出不穷的 “乌龙翻译” 时,我们必须先将其置于一个更宏观的社会语境中才能获得某些真知。无论电影台词还是作品名称,翻译的标准已不仅仅是严复在《天演论》中所提到 “信、达、雅” 这么简单。乌龙翻译的存在,有些是译者在翻译前未能真正领会到作品或产品中潜藏的深刻含义,而有些则源于译者自身多元文化知识的匮乏。尽管一些 “将错就错” 的翻译似乎朗朗上口,但翻译时若能更为契合作品本身的内涵与气质,这样的创译才能真正成为脍炙人口的成功与经典。
[dqr_code size="120" bgcolor="#ff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