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中文版

“中国制造” 的转型之路

在不到 30 年前,中国的制造业产出量仅占全球的 3%;而今天的中国已成为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 GDP 总量约占世界 GDP 总量的 25%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一直被誉为 “世界工厂”,如今中国正努力实现从粗放型到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历史证明,制造业从低成本转向高品质的过程中存在着一套标准化流程。19 世纪的欧洲和 20 世纪初的美国都曾经历过类似的现代化高效发展期。20 世纪初,制造业成为美国经济发展的命脉。随着劳动力与生产成本的不断上涨,绝大部分美国企业将低附加值的加工制造转移至海外,而将更多精力投入于产品的增值以及质量与服务品质的提升。

在今天的中国,类似的经济发展特征也开始初露端倪。廉价的加工制造正逐步退出中国;大部分企业将该类业务迁至老挝、柬埔寨、越南等成本相对较低的东南亚国家。为打造本国经济更高层面的竞争力,中国正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瞄准高端制造领域,并计划发展成为高科技、高效能产品及服务领域的全球引领者。

 

《中国制造 2025》的强国战略

在本年经李克强总理签批,国务院印发的《中国制造 2025》一文中,中国政府同样强调了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各项重大举措,并计划在 2015-2025 的十年内由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发展成为世界制造强国。李克强总理指出,在实现这一目标后,中国还将实施其它两项计划,以期在 2049 年即建国一百年时迈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

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在这十大领域中,某些在中国正当其时的领域确实值得我们深入探究。上述领域将对中国的转型起到重大作用,因而得到中国政府的巨大支持。

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行业将面临巨大变革。目前超过 60 岁的人口仅占中国总人口的 11% ,到 2025 年预计这一数字将飙升至 33% 。这意味着将有更多医疗设备(和服务)被淘汰和升级,以保证为近 5 亿中国老龄人口提供更为高效的医疗服务。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中国的高科技基础设施依然焕发着崭新的蓬勃生机,这使得各领域的初创企业和全球跨国企业能够充分挖掘其在高科技领域的独特优势。中国当前的智能手机产业便是这方面的有力例证,这一产业在很短时间内便实现了迅猛发展;中国的智能手机用户已从 2011 年的 2 亿左右陡升至 2015 年的 6 亿以上。当我们将智能手机产业置于 14 亿人口的广阔市场中,该产业的发展趋势便显而易见了。

 

中国经济转型的必要性

出于多方面的考虑,中国亟待实现制造强国的这一远大构想。首先,中国亟需摆脱 “中国制造” 的廉价低质标签。全球品牌战略咨询公司 Future Brand 曾断言,与产品的价格、可得性、风格相比,消费者更看重产品的原产地。因此,中国非常渴望摆脱劳动密集型和低附加值的生产模式,提升中国制造的附加值水平。

廉价低质的品牌标签并非中国希望实现经济转型的唯一原因。2014 年,中国 GDP 同比增长 7.4%,经济增长速度创 24 年新低。此外,随着本国的制造成本不断上涨、国内劳动力锐减、全球经济下滑,中国经济转型的紧迫性日益凸显。

因此,“中国制造 2025” 这一战略的初衷基本上是为了解决以上问题并保持中国的经济增长,尽管这种增长速度正处于放缓状态。决策者深知,要实现上述目标,中国就必须摒弃廉价低质的大规模生产方式,向价值链上游挺近,创造出不仅能够吸引全球消费者而且也能赢得本国消费者青睐的产品。

 

中国梦并非梦幻

中国现任最高国家领导人习近平主席领导的一项重要的先行性举措便是重塑更加平衡有序的经济体系。自 2013 年 3 月当选国家主席以来,习近平便组织开展了中国近十年来最严厉的反腐行动,极大地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形象。毫无意外,习近平还是 “中国梦” 的提出者,以及 “中国制造 2025” 的第一践行者。“中国制造 2025” 致力于以科技与创新铺就强国之路,从而为中国人民带来更多繁荣、机遇与选择,这也是实现中国梦的一项重要环节。

随着 “中国制造 2025” 这一战略的持续实施,炎黄子孙已开始意识到 “中国梦” 并非虚无缥缈的太虚幻境,而是一个真实的未来,它就孕育在兢兢业业的工作中、日新月异的创新中以及坚毅果敢的决断中,指引着人们走向更光明的未来。然而,部分专家提醒说,中国将走一段并不轻松的上坡路。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发言人表示,“ 中国正面临着来自新兴市场与发达国家的压力,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已成功制定相关政策来支持本国制造业的进一步发展。与此同时,印度、巴西等新兴经济体也正利用自身优势奋起直追。”

然而,只要能够严格践行习近平领导制定的战略规划,中国便有机会在全球高科技制造、尖端消费产品和服务创新领域迈入强国行列。届时,“中国制造” 的 “几周后便沦为废品” 的标签将被消费者亲手撕下,取而代之的是 “品质卓越、信誉可靠、表现超群、创意新颖的优质产品”。照此态势,或许,有一天 “中国制造” 也会成为很多人可望而不可及的奢侈品。

 

 

 

[dqr_code size="120" bgcolor="#ff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