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中文版

马莎百货退出中国给我们上的三堂课

近期,CSOFT 上海办公室举办 Oxford Bright Scholars 本地化工作坊,与来自牛津大学的学生讨论本地化最佳实践、进程和走向全球发展的必要因素,并进行了一场案例分析比赛,分析在中国投资失败的企业案例。本文分析了 “英国百货巨头”——马莎百货退出中国市场的原因和可能规避的风险。

马莎百货(Marks & Spencer)在去年 11 月关掉中国内地第 10 家实体店之后,将于今年夏天停止内地的所有业务。至此,中国消费市场的失败者名单上又多了一家。事实上,中国零售市场或给英国零售商带来更多机会。数据显示,中国的中产阶级人数将达到 5 亿人,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零售市场,零售业销售总额将达 4.886 万亿美元,据 eMarketer 预测,到 2020 年,全球零售业总销售额将达到 27 万亿美元。

马莎百货是英国最大的跨国商业零售集团,集团共拥有超过 84,000 名员工在全球 40 个国家运营。2008 年,马莎百货在上海开设中国内地第一家分店,销售食品和服装。人们以为马莎百货知道该如何全球运营,但不幸的是,他们却误解了中国的消费市场,犯了所有能犯的错。本地化专家曾提醒过他们不要这样做。但马莎远非第一家在中国自讨苦吃的外资巨头,乐购、百思买也曾在中国经营不顺而陆续退出。

不符合中国消费市场的产品

当马莎百货进入中国大陆时,并没把服装在中国顾客身上改良过,而是参考了在香港卖过的服装。马莎在香港是盈利的,其高层也曾承认,把在香港的经验直接照搬到大陆了。在上海供应的服装尺码是按照香港确定的,但小号服装经常就断货了。而且,服装款式老气,无法跟上中国的快时尚节奏。其自主品牌商品在中国也没认知度,很难获得中国消费者认同。

马莎百货其实可以参考北欧快时尚品牌的经验,比如 Jack & Jones, Vero Moda, Only 等在中国获得成功的洋品牌,这三个品牌都来自丹麦 Bestseller 集团。他们在中国实现了跨国经营的能力——从最初的设计概念、到门店、再到品牌吸粉都迅速发展,深受上班族喜爱。他们在全球销售的服装,都针对特定市场为迎合顾客意愿而定制,而马莎却从未改变过自己的选货风格或标准。

不了解中国消费者需求

在英国,马莎百货各种各样的商品很方便人们购物,尤其食品深受欢迎,从平价服装到三明治都可以解决,大家能在一家商店里找到所有需求。马莎百货在中国,保持了英国严谨、稳重的风格,但货架开放,与传统百货的专柜销售不同,商品贴有马莎的自主品牌标签,这些都是马莎在其他国家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但对于马莎来说,并未真正了解中国消费者的本土化需求。中国消费者也喜欢各种各样的选择,尤其是在吃这件事上,很多网友对食品的反馈比服装要好,而马莎实体店却选择服装作为突破口。如果先在实体店培养起消费群,之后再搭上电商的热潮,它在中国市场的命运是否会不一样?此外,马莎还企图在中国覆盖其他细分市场,在一线城市还未站稳脚跟,就去拓展更复杂的二线市场,这也是一个错误,因为二线市场对其品牌认知度更低。

商品信息不翻译成中文

翻译不佳也是很多跨国公司进入中国时犯的错,就马莎百货而言,店内全部使用英文标识,没有对应中文,也不对商品进行恰当的翻译。即使 2015 年北京开设了二代店,服装介绍仍以英文为主,下面配的是翻译腔十足的中文翻译。此外,服装尺寸也仍沿用英国尺寸,不用中国尺寸,这些都令消费者产生了疑问。在中国市场竞争环境如此激烈的情形下,不使用本地化语言,不重视本地消费者的想法,怎么让消费者心甘情愿掏腰包呢?

以上三个典型的本地化失误其实可以避免的,马莎百货也不是跨国企业投资失败的唯一一家,其他知名企业也陷入过同样境地。然而,提前做好充分的市场调查研究,与了解本地消费市场的合作伙伴合作,在翻译过程中不跳过任何步骤,都能为企业在新市场中成功发挥重要作用。

Don't miss the next article from CSOFT's Blog!

Join our mailing list to receive the latest posts from our blog directly in your inbox.

    We won't send you spam. Unsubscribe at any 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