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中文版

互联网正在让整个世界变得越来越小,而语言则成为实现地球村的最大障碍。不过,一种新的表达方式正在席卷全球,那就是表情符号,即 Emoji。对于许多人来说,Emoji 是人类交流方式的一种进化,因为它替代文字变成书面语言,就像地球上的任何一门语言一样,不一样的是它能更生动地传情达意。

根据全球最大的输入法公司 Kika 发布的 2016 年《Emoji 使用行为大数据报告》,在全球不同国家和地区最受欢迎的 10 个表情符号 (emoji) 包括 “笑 cry”、“爱心”、 “微笑”、“大哭” 等,其中表情符号 “笑 cry” 以 21.25% 的发送量比例雄踞榜首。中国人使用最多的表情符号是 “龇牙” 笑脸 。

2015 年,《牛津词典》将年度词汇授予一个表情符号——“笑 cry”,被认为是表情对词汇的最强逆袭。这个表情仅在 Twitter 上,就被使用了 65 亿次。这一现象也预示着人类交流层面的革新正在酝酿。

如同文字一样,每一个表情符号都可以代表不同的含义和情感,某种程度上它比文字表达更为直观和简洁,这也正是表情符号的魅力所在。

研究发现,当我们看到一个微笑的 emoji 时,我们大脑中被激活的部分和看到真正的笑脸是一样的。甚至,如果我们当时的情绪和看见的 emoji 不一样,我们还会根据看到的 emoji 不自觉地调节自己的面部表情。

Emoji 是如何流行起来的?

1982 年 9 月,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的史考特•法尔曼(Scott Fahlman)教授写下了第一个笑脸 “ :- ) ”,当时它被写在学校 bbs 上,用来告诉人们哪些帖子是笑话,而哪些不是——这就是表情符号最早的起源。

正如法尔曼教授在自述中写到的那样,“这在当时看来并没有什么大不了。” 但是在今天看来,那也算是一个改变世界的时刻。

现在的 emoji 起源于 1995 年的日本,emoji 是日语词汇 “絵文字” 的音译。设计师栗田穣崇说:“那时我们觉得,如果能拥有像 emoji 表情符号之类的东西,就可以让人在打字时,如同面对面的交流。”

2010 年 10 月,emoji 编码首次被 Unicode 收录,让 emoji 首次从非日本的手机系统走向了世界。

2011 年,苹果公司将表情符号整合到 iOS 5 系统中,从此 emoji 开始席卷全球。

Google 在 2013 年将 emoji 纳入输入法。

2014 年 8 月,《牛津词典》收录了 emoji 这一词条。走过这么多年,它终于成为一个正式的词汇。

可以说,随着智能手机的崛起,emoji 正成为一种有效的、近乎普世的语言表达方式。据美国广告公司 Swyft Media 统计,全球约 20 亿智能手机用户每天发送近 60 亿个表情符号。

Emoji 将成为一门新语言?

原本人们只是使用单个的 emoji,如今,一部分疯狂的人开始用 emoji 造句了。还没准备好将 emoji 纳入研究范围的语言学家们,也许现在是时候了。

看看上面的这些句子,你能明白吗?随着 emoji 的应用越来越广,似乎真的有统一翻译的必要哦。

用 Emoji 写书

2009 年,Kickstarter 的数据工程师 Fred Benenson 用众包的方式将一整本书《白鲸记(Moby Dick)》用 emoji 翻译了出来,取名为《Emoji Dick》。书中大约有 1 万个句子,800 多人参与了翻译。后来美国国会图书馆将这本书永久收藏。

用 Emoji 翻译国情咨文

2015 年 1 月,英国《卫报》在 Twitter 上将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发表的国情咨文翻译成了 emoji(绝大部分,其中还是包含了一些英文单词)。

对于这样做的初衷,他们是这样解释的:“奥巴马向国会强调 ‘这一年,要找到我们达成共识的领域’,如果世界上还有一件事是我们都能统一意见的,也就只有 emoji 了。”

Emoji 在营销上大放异彩

2016 年 7 月,欧莱雅公司发布了自行设计的 emoji —— Beaumoji。这是一款为在世界范围内传播 “美” 的理念而专门设计的表情符号键盘,包含 130 个有趣而时尚的 emoji。

美国快餐企业 Burger King 则为了庆祝自家鸡块(chicken tenders)重新开卖,专门制作了以炸鸡为主题的 emoji 键盘。

范思哲索性把 emoji 与自己品牌的美杜莎形象相结合,推出同款 T 恤,让 “网红”emoji 走上了 T 台。

百事可乐、星巴克、多芬、宜家、丰田汽车等一系列大型企业也都纷纷研发代表自己品牌的 emoji,并在社交媒体上推广,这已成为目前最受欢迎的营销套路。

由于 emoji 所承载的感情可以轻易被全人类所理解,轻松跨越营销和广告间的语言鸿沟,其商业价值毋庸置疑。

Emoji 能被准确翻译吗?

虽然全世界在使用 emoji 上有着惊人的相似性,这是任何一种语言都做不到的,但是,由于文化差异性,每个国家在 emoji 的选择使用过程中,也表现出了自己的独特性。

根据 Kika 公司的报告,在所有国家中,只有乐观积极的美国人喜欢用 [100 分] 这个表情。生性浪漫的法国人最喜欢使用 [爱心],可以看到在法国人的 10 大爱用表情中有 6 个都是不同形态的爱心形状。俄罗斯则是唯一一个有 [红唇] 上榜的国家,可见战斗民族的示爱方式还是十分直接的。

肢体语言丰富的阿根廷人常常使用代表 “OK” 的手势交流。然而,这个手势在巴西使用时,却犹如美国文化中的中指,易招致误解甚至会引发冲突。

遵循规矩的西班牙人、受天主教影响的墨西哥人,以及注重礼仪的哥伦比亚人,对有着 “非礼勿视” 及 “害羞” 双重含义的 [捂眼] 表情符号情有独钟。

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及交流、阅读习惯的变化,传统的文字正在努力符合 21 世纪交流的可视化、快速化要求。在这个变化当中,随着社交网络迅速扩散的表情符号,能够起到填补二者之间缝隙的作用。

从某种程度上讲,emoji 已成为语言的一种扩展,但是,由于不同的人对 emoji 的解读不同,这也使得人们很难确定表情符号的确切含义,因此,目前机器翻译还不能对 emoji 进行准确地翻译,即便是人类理解也会千差万别。另外,同一个 emoji 在不同移动设备上的显示甚至也是完全不同的。例如,同是 “眯眼笑脸” ,在不同设备的显示如下:

据说 英国一家翻译公司正在招聘 “表情符号翻译员”,译员主要负责解释表情符号的准确含义,特别是澄清在使用表情符号时,因文化差异造成的误解。

Emoji 被误读这件事,让它更像一门语言。如同企业在进行全球市场扩张时需要本地化服务一样,无论个人还是企业,在使用 emoji 进行交流以及进行品牌营销时,也需要从价值观念、风俗习惯以及民族性格等方面考虑对方所在的文化背景,才能正确领会 emoji 的含义。

Emoji 时代已经来临,你需要翻译吗?

Don't miss the next article from CSOFT's Blog!

Join our mailing list to receive the latest posts from our blog directly in your inbox.

    We won't send you spam. Unsubscribe at any time.